新笔趣阁小说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新笔趣阁小说hxschool.net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『Ps:杨梅下季,从老家回来了,要等来年了。/{ㄒoㄒ}/~~』
————以下正文————
秦魏休战,意味着「第二次中原大战」终于步入尾声。
记得「第一次中原大战」时,「魏秦卫楚三国同盟」击败了「韩齐鲁宋越五国联合」,成为了那场战争的优势方。
而在这场「第二次中原大战」中,魏国在举世为敌的情况下,以一国之力先后抗拒韩、齐、楚、鲁、越、卫、秦七个国家,最终以覆亡韩国{韩然政权}、策反卫鲁两国、击败齐楚越秦四国的傲人战绩,取得了最终的胜利。
韩王然为了限制魏国而竭尽全力促成的「反魏同盟」,至此彻底宣告失败。
不得不说,这个结局举世震惊,毕竟此前谁也没有想到,魏国在以一敌七的情况下,居然还能取得这等优胜,一时,举世谈“魏”色变,而魏国的子民,无论是老魏人、还是已融入到魏人当中的川雒族人、商水楚人、宋郡宋人,皆由衷地感到欣喜,甚至于,为之自豪。
而魏国的敌人,诸如齐国、楚国、越国,则为此感到瑟瑟发抖,因为他们明白,当前的局势已不允许‘反魏同盟’再组织一次攻伐魏国的联军。
其中主要原因,是因为在第二次中原大战中充当‘牺牲’的韩国,已经被魏国所攻亡,而「反魏同盟」中真正的核心人物与促成者——韩王然,亦在这场战争中过世,这无疑是反魏同盟的重大损失。
不过话说回来,就目前而言,齐楚越三国尚有自保能力。
先说齐国,齐国在这次中原大战中的兵力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,这使得尚且拥有二十余万军队的齐国,仍能在魏将赵疆、屈塍两位将领的攻伐下,稳稳地守住国境,使魏军难以跨越雷池。
而楚国,楚国是这次中原大战中损失最大的国家。
首先,百万楚队可以说是走上了前一次「五国伐魏」时的后路,以至于百万大军,最终只有约三成余兵力返回国内,虽然这情况比较上回似乎乐观许多,但要命的是,这次楚国损失了三天柱之一的上将项末,以及其堂弟、堪称楚国第一猛将的项娈。
项娈姑且不论,项末那是何许人物?
那是曾经与齐国的田耽,还有韩国的李睦、乐弈、廉驳等将领平起平坐的楚之名将。
与世人印象中「楚队羸弱」的情况恰恰相悖,楚国因为人口众多的关系,近二十年来陆续涌现出许多将才——比如魏国的伍忌、翟璜、屈塍、晏墨、孙叔轲等等,这些位都是楚国出身。
但若论具有卓越战略眼光的统帅,楚国还是得首推前三天柱之一「寿陵君景舍」、前三天柱之一「西陵君屈平」,以及即将成为‘前三天柱之一’的「上将项末」,其余楚国将领,无论新阳君项培、邸阳君熊沥,还是寿陵君景舍的副将羊祐,亦或是项末非常看好的骁将「乜鱼」、「俞骥」,包括已战死的「前邸阳君熊商」、猛将项娈等等,比较前三位,都难免要逊色几分。
简单地说,景舍、屈平、项末,就好比是魏国的南梁王赵元佐、禹王赵元佲,亦或是秦国的武信侯公孙起、长信侯王戬这一类——至少在世人的评价中,大致如此。
而如今,继景舍之后,项末亦战死于与魏国的战争当中,这就使得楚国陷入了失却统帅之才的窘境,尽管将才并不少,但缺少真正的「将将之才」。『注:“将将之才”,通俗点说就是元帅、大将军、大司马之类的全队统帅,但这个时代并没有‘元帅’这种职位{虽然春秋时有类似‘谋元帅’的记载,但那并非官职},而所谓的大将军{或上将军},事实上也达不到指挥全国兵马这种程度。』
其实相比较之下,魏国的情况也差不多,禹王赵元佲过世、南梁王赵元佐年老,魏国其实也就剩下半个“将将之才”,也就是天策府参将翟璜,但别忘了,魏国的君主赵润,正是曾经那位横扫中原的「魏公子润」,所以说,魏国至今仍有‘一个半’的将将之才,正是魏国能打赢这场战争的关键之一。
顺便提一句,由此也能从侧面反映出,韩国打输了这场战争、且连正统政权都被魏国覆亡,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,因为韩国有「雁门守李睦」与「北燕守乐弈」这两位将将之才,实在难以想象,除了国内经济,其余无论军队还是统兵将领都毫不逊色魏国的韩国,竟然会被打地那么惨。
不得不说,除了魏王赵润卓越的战略眼光以外,釐侯韩武得为这场失败负起主要责任,因为若非是他临战撤换了乐弈,魏军根本别想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突破上谷防线。
上谷防线不被魏军攻破,韩国就不会覆亡。
韩国不会覆亡,魏军就无法撤兵攻伐齐国,对齐国施压。
不夸张地说,釐侯韩武的一道命令,非但葬送了他韩国,也葬送了整个「反魏同盟」此前逐步积累的所有优势,导致韩王然针对魏国所作出的种种努力,尽数化作泡影。
不过话说回来,楚国拥有着纵观整个中原最庞大的人口基数,且国家的纵深极广,更要紧的是,楚国与魏国接壤的「楚东地区」,是并不怎么被楚国重视的贫瘠之地,楚国最起码七成的力量,都集中在楚东地区,鉴于这几个原因,楚国倒是也无需太过惊恐于魏国的报复——至少在短时间内,魏国别想像覆亡韩国那样覆亡楚国。
最后再说越国,越王少康虽然也担心魏国的报复,但这份担忧比较齐楚两国更浅,原因很简单,越国跟魏国离地太远了,且魏越两国中间还隔着楚国的「楚东地区」,这就意味着,倘若魏军真能打到越国,也就说明楚国已经亡国了。
既然如此强大的楚国都亡国了,那他越国,距离被魏军覆亡也就不远了。
所以说,其实也没什么好担心的,越国的命运,早已跟楚国绑在了一起,一荣俱荣、一损俱损。
魏昭武三年九月,魏国基本上已经停止了对外战争。
就连此前仍在攻打齐国的魏将赵疆、屈塍,亦在天策府的命令下,退守至名义上属于韩国的巨鹿北郡。
其中原因很简单:魏国没有钱粮继续攻伐齐国了。
或许有人会说,此时魏国当竭尽全力攻打齐国,因为只要打下了齐国,魏国就能获得充足的钱粮。
但问题是,倘若打不下呢?
齐国的军队虽然羸弱,但好歹也是兵力超过二十万的正规军,更何况有田耽、田武等将领督战,哪能如此轻易就能被魏军攻破的?
更何况,齐人又不是傻子,在战况不利的情况下,难道不会提前放火烧掉粮仓?会傻傻地留给魏国?
正因为考虑到这几点,魏王赵润在齐国尚未主动求和的情况下,就放弃了趁胜攻伐齐国,原因就是魏国没有把握做到「从齐国获取粮食」的目的,贸然开战,只会让国内的缺粮情况变得雪上加霜,从而流失优势局面。
是故,魏王赵润下令赵疆、屈塍二人率军撤退至韩国的巨鹿郡,叫这两支军队在巨鹿北郡屯田,积攒粮食,似这般,只需一到两年,待魏国从‘缺粮’的窘境中解脱出来,到时候再兴兵攻伐齐国,纵使齐国有田耽、田武这等将领,纵使齐国有二十几万正规军,也注定挡不住魏国的军队——事实上,应该是魏韩两国的军队。
「东线战场」,因为魏王赵润的命令而暂时停止,而「西线战场」,也就是秦魏战场,也因为秦魏两国签署了「休战协议」而暂时告一段落,这使得魏国终于进入了宝贵的和平时期。
自魏国兴安年间「魏韩军备对峙」起,在过了整整七年后,魏国终于得到了宝贵的喘气机会。
既然战争已经结束,那么,魏国所要做的第一件事,自然就是「抚恤」与「犒赏」。
抚恤,指代的关照在这场战争中所牺牲的魏国士卒——包括民兵。
据天策府与兵部的统计,魏国在这场战争中损失的正规军士卒数量如下:
司马安的「河西军」战损三万;
魏忌的「河西军」战损两万;
赵疆的「河内军」战损一万五千左右;
韶虎的「魏武军」战损八千左右;
屈塍的「鄢陵军」战损一万一千左右;
庞焕的「镇反军」战损一万六千左右;
博西勒的「羯角骑兵」战损一万两千左右;
伍忌的「商水军」战损六千左右;
李岌的「湖陵水军」战损四千左右;
姜鄙的「上党军」战损六千左右;
赵宣的「北一军」战损一万两千左右;
「大梁禁卫军」战损两万三千左右;
「雒阳禁卫军」战损七千左右。
……
单单魏国的正规军一项,魏国此番就损失了超过十七万的兵力。
这还不包括成陵王赵燊、上梁侯赵安定等人的私军,不包括宋郡、颍水郡两地的县军,亦不包括川雒联盟的「川雒骑兵」,以及魏王赵润在大梁战役中损失的兵力。
若算上这些协从军的兵力伤亡,魏国的兵卒伤亡数字恐怕要飙升到二十五万以上。
倘若在此基础上,再加上这场仗中魏国百姓的伤亡,比如在「大梁战役」中牺牲的数万大梁男儿,再比如被诸国联军侵犯杀害的魏国宋郡、颍水郡两地百姓,恐怕伤亡数字在二十五万的基础上,还要往上翻两番。
正因为如此,当魏王赵润看到天策府提交的这份粗略伤亡统计时,面色铁青,手指亦因为用力攥拳而隐隐泛青。